抗日山:烽火中得名!战火纷飞中为什么要建塔树碑?AI数字人“小新”带你探寻答案
2024-04-27 07:52:34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1941年至1944年,在抗日烽火中,广大军民先后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建塔树碑,抗日山因此得名,山上的烈士陵园也称为抗日山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为抗战而死难的烈士兴建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安葬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园。在顶峰,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形象标志和精神丰碑——一座高达14米的抗日烈士纪念塔,历经风雨沧桑,依旧巍然屹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高大雄伟的纪念塔是如何建成的?在艰苦岁月中,这个不可移动文物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薪火新途·红色AI+》全媒体行动第二季的第一站,AI数字人导游“小新”就将带着大家一起探寻答案。

一边战斗一边兴工

仅1年时间,抗日烈士纪念塔如期建成

1941年3月19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二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歼敌千人,取得了八路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然而担任掩护任务的十八位战士被日伪军围困,全部壮烈牺牲。

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体和全旅自抗战以来牺牲的战友,教导二旅政治部决定择地修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时任政治委员的符竹庭,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踏勘选址,骑马跑遍滨海抗日根据地南部赣榆、东海、临沭3县边界山区,最后决定将纪念塔建在赣榆县马鞍山顶峰一处天然基石上。

“为支援建塔,前方将士从每天仅有的9两(相当于现在的5-6两)粮食给养中省出1两,作为经费来源。”抗日山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贺龙广接受采访时说,教导二旅还派出1个排的兵力,负责保卫建塔者的安全。

1941年7月7日,抗日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教导二旅广大指战员和滨海区抗日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战斗,一边兴工。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抗日军民土法上马,全凭人挑、车推、肩扛,搬石运土,日夜奋战。

工程进展很快,但纪念塔要写碑文时,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当时从方圆几十里请来几位擅长书法的秀才和私塾先生,他们轮番上阵试写,可惜,不是呆板无形,就是有形无神。”抗日山烈士陵园一位讲解员介绍,这时,山纵二旅团长武中奇,因“毛笔字写得好”被推荐前来一试。武中奇嫌桌上的笔太小,他请战士们找来苘麻,扎起来,用刺刀削去外皮,制出一枝“斗笔”。不大工夫,“抗日烈士纪念塔”7个斗方大字一气呵成,之后武中奇又书写了纪念塔上的序文、烈士名录。

1942年8月2日,滨海区抗日军民5000余人举行“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及公祭大会。罗荣桓、符竹庭、谷牧等同志,在塔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其实,就在‘抗日烈士纪念塔’即将竣工之际,有同志又发现了一本烈士花名册,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淹没,教导二旅政治部决定利用建塔所余石料,继续动工兴建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塔和抗日烈士纪念堂。”其间战斗在滨海地区的八路军各部,大都将烈士转移到“抗日烈士纪念塔”下安葬,马鞍山上渐成一座朴素的烈士陵园。

血洒赣榆留英名

刘少奇夸赞他:“军政兼优的好干部”

在1942年8月2日举行的纪念塔落成典礼上,符竹庭动情地说:“我三千将士为反法西斯侵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安葬在巍峨的马鞍山上,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没想到,第二年,他就长眠于此。

符竹庭,1912年生于江西广昌,15岁投身革命,走过长征,参与过平型关战役。1941年春,符竹庭率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进驻滨海,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他先后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青口战役、海陵反“蚕食”、郯城、赣榆等战役,对巩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作出巨大的贡献。而在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期间,他经常吃住在工地,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处理建塔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刘少奇曾夸赞他是军政兼优的好干部。

1943年11月,为打乱日军的“蚕食”计划,粉碎敌人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的预谋,时任滨海军区政委的符竹庭协同司令员陈士榘制订了“军事打击、政治争取、里应外合、全歼敌人”的作战方案。11月19日晚,我军先发制人,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以极小代价换取极大胜利,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以及20万斤粮食。

八路军攻克赣榆城,给敌伪以沉重打击。从11月21日开始,日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实行报复性“扫荡”。11月26日晨,符竹庭从军区驻地到大树村检查战俘处理情况。那天晨雾很大,他在途中突然遇到敌军的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1岁。

符竹庭烈士陵墓位于陵园第五坡段,呈六角亭式。墓的正面镶嵌着用30余千克子弹壳熔炼铸成的烈士铜像,四周石壁上,镌刻着悼念文章和挽诗挽词。赣榆的老百姓怀念着他,至今还用民歌传唱着他的英雄事迹。

1944年7月7日,滨海军民5000余人又一次在马鞍山上集会,悼念符竹庭及全体阵亡将士。在这次集会的祭词、祭文和讲话中,首次将马鞍山称为抗日山。为纪念符竹庭烈士,1945年11月26日至1950年1月,赣榆县曾更名竹庭县。2014年9月,符竹庭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抗日山烈士陵园】

抗日山烈士陵园兴建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其建园时间之早、规模之大,条件之艰苦、影响之深远,均创造奇迹。

从1941年至1944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滨海区抗日军民陆续为抗日烈士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亭、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塔、纪念堂、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同志纪念碑、小沙东海战烈士冢、符竹庭烈士墓等8座大型烈士纪念建筑,修建了751座坟茔,安葬了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纪念碑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怀着对抗日英烈无比崇敬的心情,多次对陵园进行维修和改扩建。目前,抗日山烈士陵园,总面积24万平方米,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重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AI+亮点】

AI生成的背景音乐

有何不一样

AI视觉实验室的小伙伴介绍,这一集视频的所有背景音乐均来自AI原创作曲。后期制作团队向AI提出“大气”、“悠扬”、“管弦乐”等特定需求,系统根据提供的文本和指定的风格,通过内置的算法模型生成了音乐,根据视频基调,还智能选择了曲风、旋律。经过多次调试,最终生成了符合表现抗日山历史故事的音乐作品。

此外,这一集的取景主要是以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外景为主,因而视频中采用了较多历史照片作为历史背景的延伸,但这些主要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斑驳,后期制作团队于是使用AI高清修复技术,让珍贵的历史照片重现往日的清晰与鲜活——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AI高清修复技术能精准地识别和重建照片中的细节,不论是人物衣服的填充,还是背景的扩展,都能很好地融合并还原。据了解,AI高清修复技术是一种智能的信息推断和补充,逐层逐像素地修复,可以实现老照片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的转换,从而使得这些烽火中留存下来的旧影,恢复至接近原始拍摄时的清晰度和色彩饱和度。主创人员表示,每一次历史照片修复,都是对历史的深刻致敬,这些照片,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住了过去的瞬间,红色教育也变得更有鲜活味、科技感。

策划 刘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视频 朱君贤 卢婧 李雪琪 马斌

设计 肖甜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