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行走西津渡,太平泥叫叫吹出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04-25 14:48:23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当年扬帆北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乘船过江之处,就在今天的镇江西津渡。4月23日,记者随“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感受历史悠久的“津渡文化”,在当下如何多元聚合。

如同一座“中国古渡博物馆”

西津渡自古便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街区的建筑、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皆因渡而生,既是一部“活着的历史”,又是当地“历史文化博览区”。西津渡古街创建于六朝时期,街区因渡而建,古时人们依河而生,发展出以祈求平安、义渡救生为内容的津渡文化。

从小码头上街,脚下是印刻着千年轮迹的石板,身旁是古色古香的老宅民居,耳畔是随江风而来的唐诗宋词,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历史。从西券门“层峦耸翠”到东券门“同登觉路”77米长的街道,一眼看过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长河。记者漫步街区,可以看到南方三合院、北方四合院、江南骑楼结构、上海里弄胡同等不同的中式建筑。近年来,镇江市在西津渡的保护开发中,兼顾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空间肌理的完整性、生活方式的地域性和人文精神的延续性,既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提升了综合功能。

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古典的风貌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是全国少见的“古渡博物馆”。1998年,当地开始对街区进行保护,让历史文脉延续。在西津渡不大的街区里,保存有多处文物古迹,有昭关石塔等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30多个省市级文保单位。

著名的历史遗存有唐代的渡口客栈—小山楼遗址,宋代的铁柱宫遗址,元代的昭关石塔(国家级文保单位),成立于宋、延伸至民国初年、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救生会,传承久远、行旅商贾祈求平安、顶礼膜拜的观音洞。古街尽头,特别是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国家级文保单位),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领馆和租界之一,见证了镇江作为最早开埠口岸的历史。

700多年来,它以庄严的气度,吸引着游人到此驻足留影。镇江市土木学会传统建筑营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镇江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王敏松介绍说,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昭关石塔位于镇江市区西津渡古街东端。石塔始建于元代,明、清先后修治,是江南现存唯一喇嘛塔式过街塔。高约5米,用青石分段垒砌合成。由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部分组成。

石塔下可通车辆行人,也被叫做“过街石塔”。穿过昭关石塔就可达西津古渡,西津古渡是千百年来渡江的南北通道,舟楫往来,渡客众多。为祈求渡江平安,人们常礼拜神灵,据说从石塔下经过,就意味着礼佛进香,能庇护人们在风平浪静里渡过长江天堑。

王敏松告诉记者,该塔于明万历十年重修后,虽数经修治,但因历经沧桑,裂痕累累、塔身倾斜,为保护石塔,回复其本来面貌,当地政府拆落石塔,植基山岩,加固石构件,并采取防水防腐措施,于2000年底竣工。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2001年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王敏松说,“我们的保护原则就是修旧如旧,遗存其真,更新过程中避免大拆大建,让其保留历史的记忆,还原文物建筑本来的面貌。”

“太平泥叫叫”吹出美好生活的向往

烟火氤氲,锅盖面的香气飘散;檀板敲打,京胡伴奏,街角的尚清戏台传统戏曲表演轮番登场……当地在近5年内累计投入7亿元,保护了历史文物、传统风貌建筑、工业遗产等各类历史遗存约45000平方米。得到保护开发的西津渡,不仅保留了浓厚的历史气息,还发挥了传统商贸、文化展示等功能,建成小码头街传统商贸街、专业博物馆及省级非物质文化展示中心,让西津渡再次热闹起来。

在西津渡小码头街,清脆的哨声不时在街边回响,引得来往游客纷纷驻足。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周宝康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店,游客既能在店里购买名叫“太平泥叫叫”的非遗泥塑,也能亲手制作体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泥叫叫,经摔打泥团、捏出形状、竹刀雕刻而成,造型不拘一格,能吹出多种哨音。“‘太平’是寓意,‘泥’是材料,‘叫叫’是功能。每个‘泥叫叫’都能像哨子一样吹响。”

一条“小黑龙”在手中迅速成型,一吹就发出嘹亮的哨音。周宝康告诉记者,“‘太平泥叫叫’是镇江地区独特的民间玩具,表达了人们对太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家长给孩子一个‘太平泥叫叫’,希望孩子吹着它增加肺活量,有企盼孩子健康的意思,孩子健康也即太平。”

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锅盖面制作技艺、膏药制作技艺等等,如今,西津渡已进驻10多项非遗,散落在老街各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体验路线。老艺人传承至今,年轻人的加入,给传统非遗带来勃勃生机。周宝康和他的徒弟、学生们一起创新产品样式,开设体验课,还在店里设置了盖章处,想方设法吸引年轻人来体验。年轻传承人打造的红楼主题泥叫叫也成为店里的爆款。他说,“我们有体验课程是专门针对小朋友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在这里留下童年,同时也希望通过小朋友,能够带动一家人认识这项非遗。”如今不少游客从网上看到后专门来西津渡打卡,这一手艺正在被更多人了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